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圖片來源:CFP.CN)
中國網珠海12月3日訊(記者 張寧銳) 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橫琴合作區”),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舉措。
這段放在報道中“可讀性欠佳”的文字,卻被很多人認為可解讀的空間“含金量”很高,謄錄如下:
按照規劃,橫琴將布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高標準建設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院校的產學研示范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推動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構建特色芯片設計、測試和檢測的微電子產業鏈。建設人工智能協同創新生態,打造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應用示范項目、第五代移動通信(5G)應用示范項目和下一代互聯網產業集群。
這段話中的關鍵詞均與高科技相關,而高科技背后是高端人才支撐。可以想象,其中任何一個關鍵詞放到某個科技工作者個體身上,都可能放飛美好的職業夢想。
正因此,近日,“同心粵港澳 攜手大灣區”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訪大灣區,在橫琴,當地對人才的堅定信念和熱切渴望無處不在。
院士的熱望
源于經濟社會對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深入的需求,腦科學、類腦智能和信息科學等研究領域正在加速發展。
“我們希望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機遇,面向全球吸納英才,組織國內外研究力量開展協同創新,開展腦科學與類腦科技戰略研究,促進相關成果轉移轉化。”被媒體記者“包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智能院”)院長張旭這樣描述他和科研團隊的愿景,“當然,這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
張旭指著一個展示櫥窗的兩本論文和幾枚硬幣大小的芯片說,從基礎研究成果(兩篇論文)到高科技產品(幾枚芯片)研發、應用,這咫尺之間,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需要從不同方向上集結各類高端人才,開展聯合攻關。張旭領銜的智能院是廣東省所屬公益性事業單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各種人才政策紅利,讓他們有信心“面向全球吸納英才”。
張旭團隊已有很好的積累和沉淀,比如在他們的研究成果上業內知名的寒武紀芯片誕生,他們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全景動態PET-CT機,能夠實現30秒內一床位全身人體掃描,為癌癥精確診療、腦科學研究開啟無限可能。
在張旭看來,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化科研應該良好互動。“我們‘兩條線’都在走,一條是基礎科學研究,那是需要天馬行空的,不能有太多預先限制和束縛;另一條線是積極支持產業發展的,要從應用場景出發,瞄準產業問題,讓科研成果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沿著這“兩條線”,智能院正在建設類腦與認知智能關鍵技術6個研究中心、3個類腦與認知智能計算支撐環境技術平臺和1個類腦與認知智能應用技術轉移轉化平臺。
“這是一個年輕人實現夢想的最好時代,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力度、持續地支持高端科研人才來橫琴創業。”張旭認為,這里有望建成引領我國類腦研究與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究的重要陣地。
據悉,已有不少“金鳳凰”落戶橫琴合作區這棵“梧桐樹”,這里已累計引進院士和國家、省級人才計劃入選者超120名。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