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も中国人も汉字を,13277大但人文艺术日本活动,1819岁macbook日本,日本妈妈二,中国人を嫌う日本人,日本人aa制是不是很凉薄,香港日本韩国lv

轉載| 院士“印跡”|計算機專家李國杰:與計算速度賽跑的人
2022.07.04 北京科協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書寫了一曲從科技救國、立國到科技興國、強國的壯美時代之歌。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海淀區科協精心策劃拍攝了《印跡——共和國院士風采》系列微紀錄片,從大量采訪中精選院士們對祖國、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對青年人才成長的殷切期望,讓人深受教育、深感震撼。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七一”到來之際,北京市科協推出“院士印跡”欄目,重溫老一輩科學家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投身科學事業,在全社會形成“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李國杰的“印跡”。

作別異國的一切

歸來做祖國的棟梁

他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

毅然回國

圖1.jpeg

他,就是計算機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杰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從事

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之一

沒人會想到李國杰在43歲時

才真正開始自己的科研事業

圖2.jpeg

1943年

李國杰出生在

湖南省邵陽市的一個教師家庭

他自小聰明、好學

年僅四歲半便已入學讀書

圖3.jpeg

1957年

李國杰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省重點中學

滿腔抱負的他

發憤圖強

在經歷無數波折之后

以優異的成績

考入了

北京大學物理系

圖4.jpeg

1981年

已經37歲的他在導師的推薦下

留學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師從于美國計算機界權威華云生教授

1987年初

李國杰滿懷著愛國熱情

從大洋彼岸攜眷歸來

分配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

圖5.jpeg

回國后

當前中國計算機領域的尷尬

深深刺痛了李國杰的心

他暗暗下決心

必須迎頭趕上

圖6.jpeg

國外計算機公司開發新一代產品時

動輒投入資金幾億、幾十億美元

中國缺資金、缺人員

有的只是年輕學子們的一腔報國熱情

李國杰在中心門廳掛出一橫幅

“人生能有幾回搏”

表示他與同伴們不達目的

誓不罷休的雄心壯志

圖7.jpeg

1993年

經過十個月的封閉開發

我國第一臺

高性能計算機曙光一號研制成功

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曙光”取得成功后,

僅僅兩年的時間

他率領一支

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隊伍

成功研制出

中國第一款

高性能通用CPU“龍芯一號”

中國人曾經視為禁區的

通用CPU領域

實現了零的突破

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圖8.jpeg

2008年

由他主持研制的

超百億萬次/秒的

“曙光500”

超級計算機問世

使中國成為

繼美國后第二個

成功研制出超百億次/秒的

超級計算機強國

圖9.jpeg

秉承著

“科研為國分憂

創新與民造福”

這一精神

李國杰

希望這種精神

能如同基因一樣得到傳遞


以上文章轉載自“北京科協”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21

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粵ICP備2021109615號 全案策劃:KCCN

公眾號

公眾號